发布时间:2025-04-03
随着我国康复医学的快速发展和人民对康复治疗需求的日益增加,推进康复治疗技术的专业细化已成为康复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探索更加科学高效的康复模式和方法,推动我国儿童康复事业高质量发展,2025年4月1日至4月2日,“医-康-教-家的多元SEN支持”四川省康复治疗师协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学术会暨第六届孤独谱系跨学科大会在成都西南儿童康复医院隆重举办。
专家学员合影
本次学术会议由四川省康复治疗师协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与西南儿童康复医院联合主办,邀请近20位国内多领域权威专家,通过专题演讲、案例分享和多学科讨论等形式,围绕目前社会关注的儿童发育异常的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和学习,为特需儿童家庭与相关领域从业者搭建了学术交流与实践分享的高端平台。
此次大会以“医-康-教-家的多元SEN支持”为主题,共持续2天,第一天的学习在理论上从多方面探讨发育异常儿童的评估和康复治疗,为康复治疗工作者提供更多更新的理论知识和实操理念;第二天聚焦国内外孤独谱系康复前沿进展,通过实际案例的分享,解读孤独谱系治疗的新思路,提升孤独谱系治疗的成效,并进行同步直播,让线上线下学员共同参与。
会议现场吸引两百余位来自全国各地儿童、青少年康复治疗工作的医务工作者、教师代表、社区代表、特需儿童家长代表等前来参加,直播间超5000人在线学习。
会议现场图片
4月1日上午8点30分,会议正式开幕。四川省康复治疗师协会苏俊秘书长出席会议并进行开场致辞。他强调,当前ASD儿童康复工作仍面临严峻挑战,而精准诊断与及时干预对于提升康复效果至关重要。本次会议的召开,就是为了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共同探索ASD儿童康复新路径。四川省康复治疗师协会也将持续关注孤独谱系领域的学科进展,积极开展多学科、多领域、多层次的学术活动,助推ASD康复事业发展,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注入更多动力。
苏俊秘书长发言
随后,本次大会主席、四川省康复治疗师协会儿童康复专委会主任委员、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杨霞教授代表大会组委会致开幕辞。杨霞教授指出,孤独谱系的康复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多领域融合的行业,目前的治疗、康复、教育体系还不健全,并且孤独谱系具有病因难以确定,干预存在明显差异化,并且跨医学和教育两大专业等特点,这对相关从业者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通过本次学术会议,能够搭建一个跨学科、跨领域的交流平台,聚焦前沿,共同探索新模式、新方法,为特需家庭提供更多帮助与支持。
杨霞教授发言
随后,四川省康复治疗师协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西南儿童医院一城两院科研院长徐磊教授代表医院致辞,他表示,孤独谱系儿童、青少年的康复事业任重道远,希望参会人员能够积极交流学习,博采众长,将学习到的前沿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实际临床工作,为更多特需儿童及家庭提供高质量诊疗服务。
徐磊院长发言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近20位知名专家结合我国儿童肢体障碍、ADHD、孤独谱系康复现状、最新科研成果及自身临床经验,聚焦前沿理论与热难点议题,从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康复技术、社会融合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研讨,共同探索更加科学、高效的康复模式和方法,为众多学员带来了一场兼具深度与广度的学术盛宴。
中国康复医学会脑功能检测与调控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李世俊教授重点讲述了《磁共振引导下ASD临床干预的研究》,结合自身丰富临床经验分享ASD临床干预前沿理论;四川省认知科学学会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委员、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刘芳主任分享《孤独谱系伴发情绪行为问题及应对策略》,为孤独谱系儿童、青少年情绪问题及干预方法提供了新思路;绍兴市孤独谱系人士及亲友协会主席郭敏燕校长进行《普校融合体系的搭建与个案分享》专题分享,从教育融合角度探讨了ASD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实践路径;
专家们进行课题分享
专家们就儿康领域核心议题进行深入研讨,并分享了最新科研成果与临床实践经验,为儿童康复领域带来了新颖实用的干预策略与方法,不仅拓宽了广大医界同仁康复思路,为儿康事业的蓬勃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也让更多特需家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本次学术会议还邀请了孤独谱系成人包涵及家人来到现场进行分享,分别从孩子和父母的角度讲述了这段难忘的经历。包涵提到自己小时候做口肌训练被粗暴对待,导致8岁都不愿意说话,呼吁大家给予孤独谱系儿童更多爱与耐心。包涵的父母则回忆了包涵确诊后的绝望、痛苦,最后决定不抛弃、不放弃,一家人齐心协力,共同抗争的过程。在漫长的岁月中,父母一直陪着包涵做喜欢的事,爬山、攀岩、骑车、打球、读书、学音乐,引导他勇敢的交朋友也做他最好的朋友。在他们的耐心引导与陪伴下,包涵当过志愿者与救生员,开过音乐会,走遍大江南北,还拿到了c1驾驶证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合格证书,成为一名多才多艺的“斜杠青年”。
他们的宝贵经验,不仅为理论研究提供了鲜活的实践视角,也极大地鼓舞了在场的特需孩子和家长。孤独谱系的康复是一条漫长而艰苦的道路,但是,足够的爱与支持,同样能够为这群来自“星星的孩子”点亮精彩未来。
包涵及家人分享现场图片
在学术讨论环节,数位专家与特需儿童家长代表、教师代表、社区代表及医生们进行了多学科、多领域、多层面的深度探讨,共同探索“医-康-教-家”多元化融合康复模式,从个人、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多角度思考康复方法,攻克康复难题,通过全员参与、全程关注、全方位管理模式助力特需儿童的康复。
学术讨论
为期两天的会议圆满落幕,标志着我们在特需儿童康复领域又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次会议不仅是知识和技术的交流,更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刻思考。我们坚信,随着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与投入,我国特需儿童、青少年康复事业必将迎来更高质量的发展,为更多家庭带来切实改变。
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的专业人士和社会爱心人士参与到儿康事业中来,共同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加包容、支持的社会环境,让每一位孩子都能拥有光明的未来。